南方都市报:“聚焦留守儿童培养模式”系列报道之2
“聚焦留守儿童培养模式”系列报道之2
三重困境难解 留守儿童培养最深的痛在哪里
上周,南都教育平台推出聚焦留守儿童培养模式的调查报道后,引起多方关注。要寻找留守儿童培养模式的出路,就要找出当前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现状和难处。
读小学期间,由于学校缺英语老师,湖南耒阳农村的孩子到了初中才系统地学习英语;留守儿童即使有书可读,却经常面临升学的种种问题;民办学校虽为留守儿童甚至是流动儿童提供上学机会,但师资同样欠缺稳定……
南都联合网易新闻进行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培养模式上,以农村小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落后及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痛点”。
1
学习之困:
英语要“恶补”升学太艰难
位于花都狮岭镇益群村的华艺学校,从广州市天河区驱车前往要大约2个小时才能达到,这里发达的皮革制造业吸引了诸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子女,也有不少随迁到花都求学。
初中才开始学英语
从2013年开始招生办学的该校主要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大多是从“留守儿童”转变而来的“流动儿童”。学校设有小学部、初中部,办学三年,成绩不算十分突出。“初中之后读技校的孩子最多。”校长黄隆金告诉南都记者,从今年中考的情况来看,因为成绩、户口等各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孩子选择了在广州读技校。像王家源一样,回老家读高中的还是少数,这部分学生相对成绩还要更好些,在广州升学读高中的,更是屈指可数。
学校的语文老师邵伟豪告诉南都记者,流动儿童并不能说成绩不好,而是因为家乡教育资源不均带来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普遍英语比较弱,他们在老家有的是小学6年级开始学英语,有的是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到了我们这里即使一个年级的学生英语水平也有比较大的差别。”
邵伟豪所说的只是广州民办学校培养“前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他口中的家乡教育资源不均,在湖南省耒阳市也可以得到印证。耒阳市是湖南省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城市,不少适龄学生的父母都在广东珠三角地区打工,留守儿童是当地农村常见的群体。
耒阳市公平圩镇鲁碑小学是鲁碑村当地唯一的小学,由于村中人口较少,小学的每个年级大约只有20多人,今年刚上初二的小豪就是鲁碑村人,他小学一到四年级在这里度过。“整所学校只有五六个老师,不少老师都要教几门课程,我的体育课都是校长上的。”小豪表示,尽管小学时有英语教材发放,可学校却没有真正能教英语的老师。到了五六年级,小豪到永兴童星小学上学,不过对英语的学习还是比较缺乏。到了位于耒阳市的正源学校上初中后,小豪才开始“恶补”英语,“到了初中,才开始系统地上课,尤其是英语课,初一开学的时候要再上英语培训班才能把英语知识补回来。”
越往上走,学生流动率越高
小豪告诉南都记者,在小豪很小的时候,父亲在当地挖煤,妈妈在家种地,由于收入微薄,就到广东打工,而今父亲在郴州打工,妈妈则仍留在花都。像小豪这样平日难见父母一面的学生,在耒阳当地十分常见,他们不少是到了县城的初中才接受完整的学科教学。小豪向南都记者表示,很庆幸自己现在身边有很多勤奋的同学一起学习,“在家乡的初中,很多同学早早就辍学打工,或者随便念完初中再打工。”小豪的姐姐,初中毕业后上了一阵高一,同样已经辍学外出打工。
无论是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还是跟随父母到打工城市求学的流动儿童,颠沛的生活现状、父母工作的变动、升学的选择,使得他们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他们的成绩面临难以提升的困境。在邵伟豪看来,成长期的孩子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但是流动儿童们却面临经常换学校、换地方生活的情况,“刚适应了这个老师的教学方法,父母工作变动了可能又要转学,又需要去适应新的环境。”邵伟豪强调:“不是学生、老师不够努力。”
“刚开始很不适应,很多人都不认识,后来和同学一起打篮球玩得多了就好些,”老家江西的王家源目前在华艺学校就读初三,面对记者的采访略显羞涩,说话也小声。王家源的班主任告诉南都记者,“这孩子比较斯文,学习也很努力。”王家源告诉南都记者,他的目标是“考上高中”。王家源的父母在花都工作,弟弟也在同一所学校读小学5年级。兄弟两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因为没有广州户籍,初中之后他们无法在广州继续学业,即便考上高中,也只能返回老家就读。在该校,像王家源兄弟俩这样随父母从老家迁来广州求学的学生有2000多人。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因为户籍问题初中毕业之后要么只能选择广州本地的技校就读,要么只能返回老家继续求学。
黄隆金则告诉南都记者,学校初中部有8个班,50人/班,小学部则多出许多,有36个班,45人/班。对于大多数流动儿童学校来说,越往上走,学生流动率越高。
2
心理教育之困:
心理落差大 又遭遇青春叛逆期
成绩之外,留守儿童又或是到城市上学的流动儿童,面临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平日大大咧咧的学生,说起父母就变敏感”
“家庭,尤其是父母,应该在小孩的心理教育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正源学校的初一班主任谭芬芬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留守儿童的性格可能会比较安静、孤僻一些,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子,我们学校的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但也有城里的孩子,大家的相处其实非常融洽,资讯发达的年代,沟通也不困难,父母不在身边的心理落差才是不容忽视的。”谭芬芬指出,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往往会呈现出坚强却又敏感的一面,“有个学生家里父母离异了,他想通过努力学习,用优秀的成绩吸引妈妈回来看他,平日大大咧咧的学生,说起父母就变得敏感起来。”
从生源结构来看,耒阳当地留守儿童的数量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课余或者周末,他们大多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隔代教育同样会令学生出现一定心理上的缺失,“老人对孙子孙女通常会比较溺爱,他们关心孩子吃得饱不饱、穿得暖不暖,但却缺乏情感的交流。”谭芬芬分析道。
“这其实也并非简单心理问题,这是全社会值得关注的问题。”谭芬芬表示,“一些家长一个学期都不来学校看一次孩子,甚至只是简单地关心孩子考了多少分,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得不到家庭足够的重视
学生心理教育的困惑,在拥有大量留守儿童随迁而来的花都狮岭同样存在。邵伟豪告诉南都记者,学校的每个老师需要平均花费1/3左右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小到上课时候学生的小动作。“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会刻意地说话、玩乐。”邵伟豪说,这样的学生往往未必真的厌学,很大可能是想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他们可能是心理上觉得不被重视,又恰逢青春逆反期。”邵伟豪认为,这类学生往往心理负担比较重。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学校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引导。尽管流动儿童算是生活在父母身边,但部分父母长期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实际上成为“二次留守儿童”,孩子在学习、心理方面的完善并未得到提升。
这样的情况,在华艺学校并不少见,高年级学生更是常见。为此,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并请来一名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各班的班主任每周需要向学校汇报班上学生心理状况,并向心理辅导室推荐需要辅导的学生,以防有错漏。“尽量在提高成绩的前提下,让孩子们能够规规矩矩做人,对社会有贡献。”黄隆金说。
家庭重视的缺位,也让诸多学生的学习得不到家庭足够的重视。以英语辅导为例,邵伟豪说,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老师会进行专门的课后辅导,但效果有限,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缺位,“有些家长完全没有监管和辅导,学校老师能给孩子的就是课后几个小时,课余更多的时间要靠家长帮忙。”
3
师资之困:
教师流动率高 外界误解不少
成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重担,追究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匮乏。
2000多学生老师只有92人
在湖南耒阳,像小豪那样在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用“不完整”来形容都不为过,尽管学校具备基本的教学硬件,教材等也不缺,但师资的缺失无疑是学校教育难以发展壮大的“痛点”。“我的小学同样缺英语老师,体育老师同时也是数学老师。”来自正源学校的小欢之前也在乡下的四都小学上学,同样是上了初中后,她才接受到完整的英语课程教育。
尽管位处广州市,但相比市内绝大部分学校,流动儿童学校在教育资源上,仍有不小的差距。以华艺学校为例,学生2000多人,44个班,但全校老师数量仅有92人。反观本地公立学校,师生比远高于此———广东省一级学校沙面小学已经在此前开始尝试包班制,由两位老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主要科目教学以及管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和品德。除此之外,美术、音乐等学科还有专门的专科老师进行教学。两相对比,差距甚远。
“每个学期教师有10%左右的流动,这也是民办教育的一个难题,”黄隆金告诉南都记者,92名教师数量确实很少,同时还要面临更高的流动率,民办教育这条路并不容易走。而学校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教师招聘,尤其通过老师和老师之间的熟人介绍更为靠谱。黄隆金认为,要想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就要从根源上提高教师水平。
社会大众认可度较低
另一方面,外界对于民办教育存在的观念误解,也让黄隆金感到无奈。“外界关注很少,以为你是自主办学就一定会赚钱,其实现在我们是亏损经营。”在这种情况下,生源成了不少民办学校的经营之本。要扩大生源规模,首先学校规模便要跟上,这其中需要的投资不少。按照黄隆金透露,未来新校区将建设标准体育场,含有足球场、篮球场等更完善的设施。
而南都记者从花都区特大镇外来人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一份报告———《民办学校教师生存状况调研报告》之中也了解到,民办教师的从教超过5年的占到了总人数的37 .9%,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并不太差,但在政策保障和社会支持的调查中发现,无论是社会保险等政策的覆盖、工资待遇,还是校方的人文关怀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而且社会大众对他们的认可度也比较低。民办学校很少或没有机会提供专业培训的资源给教师们,这大大制约了教师的个人成长,也在不经意之间从侧面减弱了教师的热情和冲劲。
聚焦
南都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网络调查问卷分析:
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教育师资亟待加强
无论是随迁到城市的流动儿童,还是仍留在家乡接受教育的留守儿童,或多或少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等教育问题,以及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陪伴带来的心理问题。近日,南都联合网易新闻发起《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网络问卷调查,试图还原社会对留守儿童农村教育的现有观感。从数据上来看,参与本次调查的留学儿童家庭占比为16.02%,非留守儿童家庭的占比为83.98%。
师资问题最受关注
从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到,对于留守儿童在农村的教育现状,师资问题是目前社会普遍关注重点。问卷数据显示,有48.62%的网友认为,“任教老师年龄偏大,缺乏具有新教育理念的老师”是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较大问题,其次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存在不足,支持该观点的网友占比达到39.78%。
九成网友对留守儿童教育不满意
其次,是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问题。有高达80 .66%的网友认为,留守儿童在农村的教育当中,最关键的是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问题,以及老师水平,学校资质、规模、伙食、管理等。同时,留守儿童在农村的教育当中,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问题也是当前最需要改进的,超过70%的网友认为,这部分在目前的农村教育当中还存在不足,此外还有超过46%的网友认为,留守儿童缺乏有效心理引导和教育。接近90%的网友对于农村当地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到不满意。
对于留守儿童的印象,有85.64%的网友认为,留守儿童更多是“缺乏父母陪伴和心理辅导,孤独、沉默”这种印象。只有7.18%的网友认为,留守儿童性格阳光开朗、对生活乐观。
网友观念仍停留在农村小规模办学
至于当前留守儿童的培养模式,网友仍然更多停留在农村小规模办学的观念当中,67.96%的网友认为,这种模式是当前最普遍的,有25 .41%认为尽可能到就近县城求学。对于目前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的改进,超过50%的网友建议,应该从师资层面进行提升,引入更多教师保障机制。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可以开办大型新学校聚集生源、师资。与此相对应的是,有73.48%的网友表示,孩子更合适的是带在父母身边接受教育,城市的教育资源也更丰富。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除了师资匮乏之外,农村学校还存在办学设施较落后以及上学路途遥远艰辛等情况。
(文中部分姓名应要求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 钟键挺 李冰如 实习生 曹德松
本文引用地址:http://epaper.oeeee.com/epaper/G/html/2016-09/19/content_77197.htm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