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新闻网:万水千山读正源
耒阳新闻网:万水千山读正源
文/耒阳市文联副主席 蒋能清
摄影/王英林 梁小平 罗湘云等
耒阳正源学校的异军突起,一直是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深邃迷境,难以解读。今年五一小长假,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应耒阳市正源学校校长罗湘云之邀,参加了学校教师鄂陕豫中华武侠文化之旅。可以说这是天下罕见的一次远足!400多人的队伍,八台大巴,校长的越野车开路,如同拉上一个浩浩荡荡的军团,历时七天,跨越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四省,行程三千公里,在万水千山、大城旷野、名胜古迹之中,上了一堂生动的武侠文化大课。在这堂大课中,透过名山大川,我读到了正源学校创办之艰难之无奈;从历史人文胜景里,我读到了正源学校走上成功的奥妙和精彩;从广大师生们的不畏艰辛、长途跋涉的意志中,我读到了正源学校精神文化的精深和厚重。
一
四月二十九日上午,我们四百人的远足大军从正源学校出发,上高速,一路直奔,过洞庭、跨长江、经随州、下襄阳,当晚11点到达武当山镇。
第二天六点起床,我们趁早购票,坐上景区专用车,沿武当路进山。我和罗校长夫人、正源学校财务总监梁晓芬女士同坐一台车。山路好像一条拉链,被登山车拉开,越往上拉,山势越高,山道越陡。这时,我发现沿途靠山的一边,全是铜墙铁壁一般坚硬嶙峋的石头,顿时感到修路之难。我不禁问身边的梁总监:“创办正源学校遇到哪些难处?”这位举止娴静、气质优雅的总监发出一声感慨:“要说办学之难,真是一言难尽。”梁总监细细道来,从签约到选址,从拆迁到建校,这些不算太难,难的是身不由己。2006年8月份,学校正赶上招生开学的紧要关头,房地产开发商与学校发生修路风波,罗校长去公安局投诉,反被公安局治安大队不明不白拘禁30多个小时,被索款九万元,还把校长被迫写的“检讨书”经过篡改后在《新耒阳报》和耒阳电视台公开发表和播放。回想自己从家里抱着被子、提着盒饭到“禁闭室”探看老伴的那段往事,梁晓芬的眼睛湿润了。此事是对是错,我不作评价。我只感到,一边是学校等妹子上轿急着开学,一边学校的头儿失去了自由,这样的急难可想而知。像武当山开道一样,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罗湘云为耒阳民办教育开凿出了另一条崎岖山道。
到了半山南岩宫停车场,大家下车,各自游览风景。这里有深山古刹,有悬空飞崖,有参天古树。但是,最吸引我们的是主峰天柱峰上的金殿。我和罗校长、梁夫人等,在山上中餐之后,便望金殿攀登。
山陡路远,令人生畏。沿途看到很多游客纷纷下山,我问要多少时间才能登上顶峰,他们说,起码要三五个小时,太难爬了。罗校长别看他浓眉厚须,一张帕米尔高原硬汉的脸,其实这些年,他超负荷的工作,身体基本上处于亚健康状态,上了五十岁年纪,身体又胖,同事们都劝他撤退。他说:“既然上了道,就要登到顶,不能放弃。”他问身边刘志鹏老师的孩子刘郁琪能否成功登顶,这位正源学校的初一学生说:“攀登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攀登就肯定失败。”回答得多好多有哲理!我们仿佛受到了启发,激起壮志凌云的气概,爬上一架架天梯到山肩,又爬下一架架天梯到山谷,像过山车般,一上一下向山顶登攀。每过一个山肩,又出现不同的美景。欧阳劲松老师的女儿欧阳飘,面对一架几乎是九十度的天梯,望而却步。阳老师对女儿说:“想看美景吗?无限风光在险峰。”在老爸的鼓励下,欧阳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了天梯。回头一看,面前的风光让她怦然心动,阳老师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今天你应该懂得了这个道理。”阳老师现身说法,把登山当作了一堂课,实在是恰到好处。不是吗,你看,群山环抱作墙壁,悬崖石壁当黑板,层林挥笔来描绘,山溪潺潺作讲解,鸟雀啾啾在讨论。这天地间的大课堂,难道不会给你带来有益的启示?
下午五点半,我们终于到了山顶,看到了千沟万壑拥抱群峰的奇美风景,我想,正源学校的广大师生,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不正揭示了创办正源学校的一条真理?
二
五月一日天亮,我们的车队离开十堰市,翻越秦岭向西安进发。
四个多小时的车程,八百里秦川进入我们的视野。西安,十三朝古都,唐朝时,人口百万,为世界最大的城市,无论如何,不能不引起你纵横千古的想象。
这里有太多的胜景,大明宫、大唐芙蓉园、曲江池等等,但是我们无暇顾及,只是直奔古城墙。四百人的战队,就这样前呼后拥,登上了巍然宏伟的古城楼,四百人站在城楼上挥手合影,好像庆祝我们一路攻城略地,占领了这一历史制高点。我问罗丹,作为一个正源学校的员工,对登上古城墙有什么感受,她说,想起钱钟书《围城》的迷局,现在很多局外人对正源不了解,而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只要探到正源有动静,就借题发挥,削尖笔头在网上铺天盖地发帖子,围堵正源的名声,弄得局外人摸不清头脑,我们没有精力去关心这些鼓噪,我们认为真正的明白人不会混淆视听,因为真理掌握在明白人的手中。
罗丹的话,让人解气。离开古城墙,我们来到大雁塔音乐喷泉广场,用音乐和喷泉来漂洗我们一路的劳顿,更加爽气。
下午六点钟,我们观看了喷泉表演。放眼四顾,南边是大雁塔,北边是广场,广场中有九个水池,当悠扬的音乐开始,解说员用浑厚深情的语音述说西安古都的历史,仿佛进入梦幻世界,喷泉之水,开始了奇妙的舞蹈。看吧,那水舞,直射的如银箭,斜射的如投枪,扫射的如甩练,分射的如展翅,散射的如喷雾,旋转的如蛟龙,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空中飞散的水沫凉滋滋的,好像故意与热辣辣的热气在挑逗。
然而,最让我们震撼的是五月二日,我们目睹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那是凝固的历史,是无声的音乐,是圣神的舞蹈。
秦始皇陵北临渭河,东西有零河灞河汇入,南靠骊山,三面是护城河,一面靠山,这样的风水宝地,世上罕见。然而,秦始皇似乎深谙阴阳之道,他要在这地下复制一个阳间的城郭,让战马和军队布阵守护。当我来到一号坑,一队队整齐的兵马俑方阵,排列在泥坑之中,那挺拔的身姿、直视的眼神,威武的气势,我的眼前仿佛浮现一幅千军万马驰骋中原,纵横鏖战的场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武功”,不可被他 “文治”抹杀。我问身边的一个正源的学生,你看这兵马俑的规模和气势,会想到什么场面。他说:“会想到我们学校的万人跑操。”太联系实际了,说得没错,正源学校万人学生同场跑步,那雄健的气势,完全可以让你体会到人类的力量。时代需要各类学校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人才的成长送上一程。2013年从正源考取清华大学的钱学森力学班的湖南理科状元刘凡犁,今年下期要被清华公派去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在正源学校宣传处工作的他的爸爸刘德文告诉我,儿子一定会像钱学森一样,立志学成回国,报效国家,为国争光。我想这正是正源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动力泉源吧。
离开始皇陵博物院,我们游览了骊山脚下的华清池。唐代诗人李商隐有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我不知道,李商隐到底有没有讽刺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意思,但我明白他成就了蓝田玉的美名和经济。沐浴中的杨玉环,兵谏时的蒋介石,这些历史烟云已经飘散,但是骊山的温泉,还在不断从地底涌出,汩汩滔滔,好像一首千古绝唱,永远在呤诵着那不朽的传奇。
三
要登华山了,这是我们这堂大课的高潮部分。我选择了索道,从西峰登顶。
华山是一位奇绝的武士,比武当山的张三丰更雄险。这是一次和剑客的惊险对决,我不会武功,加之恐高,所以,当刀削千仞的山崖,迎面向我扑来,就像大刀向我砍来,铁拳铜腿横扫而来时,我只得埋头躲在笼子里,不敢出声。在大自然的面前,我只得顶礼膜拜,祈求安全到达。
终于到了,缆车钻进了从悬崖峭壁中开凿的一个山洞,我们下了索道。山洞冷如冰窟,令我浑身发颤。登上西峰,山风吹来,更是冷气刺骨。虽然头顶上是灿烂的阳光,但是我感到是坠入广寒宫。
这是怎样的一个境界啊!华山,是群峰斗武,万岭厮杀。外围千山万岭,就像千万个武士,包抄东峰南峰西峰北峰中峰,铁塔一样的金刚战将,在天地间围拼厮杀,刀光剑影,眼花缭乱。你看,那西峰挥舞锋利的战刀,东峰扬起坚硬的铁头,南峰劈出铁砂掌,北峰飞出扫堂腿。石级山路,像一条条铁链,却锁不住这惊险的搏斗。欣赏华山,如同观看一部武打小说或者武侠电影。
问王春云老师,他说就喜欢这惊险。高中课文《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自己随人出,未能极游褒禅山之乐而后悔。他就是不想有后悔,所以不坐缆车,而是笼络十几个老师选择步行登上山顶,在最险远的地方领略华山的神奇。不用说,王老师是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的榜样。
站在东峰上,长在石缝里的巨松引起了我的注意。当初从鸟儿嘴里掉落,或者是风儿吹来的果实,卡在了石缝之中,靠石头风化形成的一抔小土,发芽扎根,千百年来,要经过多少的风吹雨打,日晒夜露,才能长成盘龙一样的大树。清代郑燮在《竹石》诗中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总觉得不是写竹,而是对高山松树的最生动的描写。一个人,只要坚定自己的位置,献身于一种高尚的事业,在千磨万难中,一步步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松树一样充实。我和罗校长探讨,他同意这个观点。我问梁晓芬,如果正源学校也是一座山,和华山相比,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她毫不含糊地说,气势相同,华山的挺拔雄险,和正源干事的大手笔就相同,例如这次组织四百人的校外大课,就是冒着巨大的安全风险而来的,而且这一坚持就是十一年,年年出游,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但是,气势可以能压倒险情的,十一年的教师五一游,欢欢快快,顺顺利利,是给我们这种冒险精神最好的礼物。她讲了一个故事,上一次在江西庐山,有位警察冤枉一个老师的小孩没有买票,竟然出手打人,我们获悉后,义愤填膺,几百号人都围了过来,把肇事的警察吓得躲在车里不敢吭声。正源学校目前有一万五千多学生,举行的活动从来就是大篇章。如学生远足春游,一出就是几千人的队伍。罗校长这人敢冒险,与其说他是一个儒生,不如说他更像一个侠客,他认为只要对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有益处,就敢闯敢干,也顾不上行业内那么多陈规。所以,他确立的校训就带有武侠精神:“敢想敢干,敢打敢拼,敢为人先。”
四
五月三日下午,别了华山,我们直驱河南洛阳。
东都洛阳的隋唐遗址园和中国国花园是有名的,但是我们没去。第二天一大清早,直奔伊河边的龙门山,游览龙门石窟。
从北魏开始到宋代,一代接一代,历时400多年,我们的古人,在伊河西岸龙门山,一公里多的石质坚硬、缜密、不易风化脱落的山墙上,凿出2300多个石窟,雕凿10万多尊佛像,碑刻2800多件题记,这样巨大的一个艺术工程,令人叹为观止。
远望山墙,宛如打开了一扇扇窗户,窗内栩栩如生的人物头像,俯瞰着清清的伊河。一个导游说,《诗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出自这里。我自然将信将疑。不过站在伊河边,却能体会这种意境。
我和老师们交流游览心得,阳秋衡老师说:“一面石窟雕凿了四百年,艺术的连续创造和人才的培养是相似的,正源学校创办才十一年,要成为英才辈出的百年名校,需要一代代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精心雕凿。”刘礼雄老师说:“正源推行的2+4的分层教学模式,和龙门石窟根据位置和材质的不同,雕凿大小人像是一样的道理,在教学中,我们把食量大的学生和食量小的学生分开编班,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这样防止了教学资源和学生自身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原来老师们外出不单是在旅行,还能从山川大地名胜古迹中获得启示,悟出道理。
下午,我们马不停蹄,来到嵩山少林寺。一股浓烈的活虎虎的武术气息迎面扑来。少林武术学校的学生,正在操练武功。武当问道,不见张三丰,华山论剑也只见峭壁如刃,只有到了少林才看到真正的活体武功。不管是硬功夫的表演,还是学生的操练,都透出一股刻苦磨练的坚强意志。宣传处的郑主任说,正源的校训是:“进校即思进取,怕苦莫来正源。参观少林寺感受少林精神,让大家更深地理解正源的吃苦精神。”少林的武校办得很好,生源很多,有在校学生三万五千多人。我问教务处的邓主任,正源也很好,是什么原因。邓主任说:“平民化收费,免费吃住,高质量教学,活跃的教改,神奇的高考等,每一项都做得成功,所以吸引了大批学生。”
我们来到塔林,一座座高低不一的宝塔,屹立在绿树之中,老师们在塔林边照相,我感受到学校象牙之塔的气氛。此时电影《少林寺》主题歌《牧羊曲》悠扬的歌声,从林中传入耳际,更让我感到书院的宁静。
晚餐时,一杯酒之后,我问罗校长这次旅行的意义,他说,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让满腹经纶的老师们走出书卷,走进大自然,走进历史,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在所见所闻中提升自身气质,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这就是目的,这也是正源教师独特的教师培训,独特的继续教育!不用多说,一听了然。
五月五日早晨,我们从河南登封市启程返校。车队在中原大地上驰骋,扑入视野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如镜的麦田。车上年轻的老师们都在用苹果电脑,生龙活虎的玩着猜谜的游戏,欣赏着几天来拍摄的美图,但是我的思绪随着窗外的麦浪翻滚不息。一直都在苦思冥想,为什么正源学校迅速在耒阳崛起,成为湖南乃至全国最大的中小学校,其成功的奥妙在哪里?通过这次旅行,和老师们交流,我领悟了正源走向成功的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坚忍不拔走自己的创新之路,敢于问道武当、论剑华山,不畏讥谗让别人去说。
千山万水读正源,人海茫茫读正源,莘莘学子读正源,读不尽正源书中味。
正源学校是一部书,一部让你想写却无从下笔,写了又放不下笔的书。
精彩美图摘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lyxww.cn/Info.aspx?ModelId=1&Id=28679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红网耒阳新闻网:耒水有意起文心
- 下一篇: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正源绿化促人才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