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耒阳新闻网:耒水有意起文心
文/蒋能清 图/李慧 作为一个宣传文化工作者,像我,一直以来,未有热忱对深埋于本土的文化矿藏进行钻探,像是欠下悠久历史文化一个债似的,实在于心有愧。 乍暖还寒,读诗人李清照的《声声慢》,最难将息。李清照寻寻觅觅,寻出个“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如果去寻觅乡愁,耒阳最值得去的地方在哪呢? 翘 望 “烟波江上使人愁”。去青麓耒水湾看看吧。那里有神农创发耒耜之地——铜锣洲,有诗圣杜甫涌舟搏浪留下的咏耒诗,有矗立河畔的临江古塔——青龙塔,更有在青麓书院旧址崛起的一所著名学府——正源学校。 老墙边的青春 3月11日清晨,冒着料峭春寒,宣传部友人组织采访团一行驱车来到青麓山,探寻耒阳这一底蕴深厚的文化渊薮。正源学校明白我们的来意之后,学校宣传处的王老师,滔滔不绝向采访团介绍办学的来龙去脉。十多年前,在深圳打拼成功的商人梁晓斌先生想回家办学,他和长期在二中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职业的姐夫罗湘云,考察了多个地方之后,最后选定青麓山。据史载,此地曾经是著名的青麓书院旧址。青麓书院自1724年创办到1903年,一百多年间,曾出三十多名举人进士,甚至出过一名状元。书院几经变迁,民国时期还兴办过学堂,后来毁于战火。尽管“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但是青麓书院的文脉气数未尽,长青的青麓山和古老的青龙塔就是见证。 知书达理 耒水有意化作诗。就这样,百年之后,荒芜的书院遗址上崛起了一座生机盎然的学府,在耒阳的文化教育史上,平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校长助理廖老师、还有美女欧老师的陪同下,采访团一行流连于校园间,唏嘘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下课归来 这里青山环抱,绿树成荫,花草铺锦,伊然一个天然氧吧;这里红砖碧瓦,古朴典雅,楼舍富有清华园、北大红楼等高等学府的风格气质,那掩映在树丛山色之中的屋檐,好像在告诉你这里卧虎藏龙、成长栋梁。而每当钟声响起,这里书声潺潺,书香四溢,让你沐浴在知识的草芬花芳、阳光雨露之中,接受自然人文的神圣洗礼。 晨 读 正源学校办学模式更是天下独绝。学校有开放式图书馆,图书摆放于书架,任何学生可以自由阅览,读完之后放回书架。不必办借书证,减少了繁琐的手续,却没丢书现象。有开放式的食堂伙食,每个学生不必买餐票,开餐时间自到食堂就餐,丰富的菜饭,想吃什么就打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比同宾馆的自助餐还方便。这里有“二加四”的学制,初中知识简浅学两年,高中难深学四年,从低易到高难,合理用力。这里采取分层教学法,把同样壮实的“鱼苗”放同一池子“放养”,免得“大鱼”吃“小鱼”,小鱼受损伤,而“小鱼”长大之后有回归大鱼池。独特创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有考取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成绩中中得到检验。我曾经也是教师,教过十几年书,但是站在这个万人学校的操场上,不免感到自惭形秽。如果要想当老师,到正源来,不会有遗憾。 追 赶 校长罗湘云陪同几个美籍华人在学校参观。看到我们后,前来打招呼。罗校长给我们介绍了两位外宾,一位叫李诗剑,来自纽约,一位叫何作梁,来自旧金山。我问他们参观正源之后,有什么感想。李先生不假思索地说:“两个字:震撼,这不单是在国内少见,就是在美国也稀少。”何先生迫不及待地说:“看了这样的学校之后,我以后不干别的,就和罗校长一起,在美国办学校。” 林中花儿笑 谈到出国办学,罗校长充满信心地说:“到美国办一个正源分校,把正源的模式出口到美国去,每年拉出一批学生到美国受教育,学成之后回国效力,这是我的一个梦想。”听了这话,我想,像罗湘云这样满脸马克思胡须、顶个列宁头的人,有什么困难能难住他呢?正源学校走向世界的梦想指日可待。 中餐之后,采访团一些人离开了学校,但是我还是意犹未尽。廖、欧两位美女老师带着学生,陪同我们去校外,到耒水之滨,学一回李白,寻觅诗情去。 师 爱 学校前面的耒阳迎宾大道,经过仿古改造之后,古色古香,韵味十足。横过马路,前面是耒水,后面是麓山,在春光的映衬下,依山傍水的胜景,扑入视野,目不暇接。六、七个少男少女同学,蹦蹦跳跳,来到河边,凭栏眺望,看那耒水蜿蜒流来又蜿蜒流去。一艘货船划开水面,从下游破浪而来,仿佛拖邹一面翠绿的锦缎。迎宾大道上的汽车飞流如梭,汽笛声嘟哝着匆忙的现代城市气息。 远处岸边高坡上的青龙塔矗立在前方。沿着滨江大道,来到青龙塔下,登楼远眺,游目骋怀,思绪翻腾。三百里耒水流经耒阳古城之后,把尾巴潇洒一甩,甩出个漂亮的“S”弯,形成了圆盘状的半岛——“铜锣洲”,和角状的半岛——羊武咀。这实在是一首诗篇最美的中段。远古的神农漫游到这里,见此弯道风光如此神美,便停了下来与民同乐,而青麓山野猪拱地,让他灵感顿生,发明了耒耜,从此让古老的先民告别刀耕火种。当年杜甫辛苦辗转于湘南,经耒水遇洪水,诗兴大发,写出了“耒阳驰尺素,见访荒江渺”的诗句,不想杜甫一路劳顿饥渴,聂县令送他一餐饱饭之后便魂断耒水,此诗也成为杜甫的最后的绝唱。 古街新貌 千百年来,耒水在青麓山缓缓的流淌,如同一串风铃,不停地诉说着这个开创文明火种的弯弯水岸。公元1719年,张应星上任耒阳县令,他站在青麓山上,面对风光旖旎的铜锣洲,似乎想挽住昼夜奔泻不息的耒水。于是他兴建青龙古塔,以锁耒水风浪,兴麓山文脉。 拾阶而上 青龙塔高33米,塔顶铸一铁质空心葫芦宝瓶指天,有如笔尖。后有未名文人题联赞曰:“舟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塔尖似笔,倒写天下文章。”此联把青麓文脉之气,烘托得云蒸霞蔚。古塔是文化的象征,在古塔右边不远处,明代建有文昌阁,遗址已经看不到了。但是,我好像在青麓山一角,能隐隐约约看到正源学校的楼阁,我想这不就是今天的文昌阁吗? 传 道 古塔边有一棵樟树,亭亭如盖,新发的青枝绿叶上,有小鸟在啼唱,仿佛啼出一首首唐诗宋词,长一声短一声,是一曲“水调歌头”还是“浣溪沙”?古塔边,青树下,几个学子,几只小鸟,郎朗的书声和清脆的鸟鸣便吵醒了这个清冷的春晓。向城区望去,可以看到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就像耸立的一座座现代的城市高塔,又如一把把高大的耒耜,也像一支支如椽的巨笔直指天幕。这座千年古邑的人们,莫不是有意为新时代撰写一部璀璨诗篇? 树下书影 夕阳西下。崔颢登黄鹤楼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之句。站在青龙古塔,远眺芳草萋萋的耒水湾,一股文化寻根的乡愁在我心中腾起,宛若倒映在耒水中的云光霞影,翻涌不息。 这就是青麓耒水湾,一个唤醒心灵、系住乡愁的港湾,她以最柔美的轻波细浪,摇着我一颗文化寻觅的诗心,在春天与太阳一同苏醒。 夜 读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掌上耒阳:大气!耒阳这所学校举行的体育…
- 下一篇:耒阳新闻网:万水千山读正源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