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喜临门——弟弟李文焕考取兰州大学,姐姐李玮复读逆转人生
8月29日,高三年级主任陈斌、班主任董树伟及老师同学们带着铜匾和平板电脑来到马水镇湖德村6组,祝贺李文焕、李玮姐弟俩金榜题名,同时考上心仪大学。
李玮是姐姐,比李文焕大两岁。
8年前,姐弟俩是一起进的正源。那时李玮读初一,李文焕读小学五年级。
姐弟俩的母亲李仁花在家务农兼做些零工,父亲喻捡苟在广州打工。喻捡苟早年在工地上搬砖,收入尚可,后来渐渐体力不支,只能做些门卫保安之类的工作,收入大幅下降,家里经济压力陡然间放大了很多。
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坚持要让李文焕在正源完成学业:“都知道正源教育质量好。”
李文焕也不负所望,由小学的五六百名直升到初中,由初中的三四百名直升到准高一,由准高一的两百多名再一点点进步到一百名、前几十名……
“很稳定。”
从五六百名到前几十名,李文焕小学初中高中一步一个台阶稳定进步。我们第一反应是,这么多年的逐步提升,他是怎样做到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去努力奋进的?
“正源本来就抓得严嘛。”
李文焕说,自己跟大多数同学一样,多数时候是该学学该玩玩。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认真学习”的概念就是遵守学校纪律、跟随老师节奏,“下课就玩,上课就听,晚自习把作业都写完。”
全封闭式全寄宿制正源校园里,一方面远离了手机、网吧等外界干扰,有一个风清气正的健康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孩子们在校时长,上课节数均比标准课时多出不少。只要按部就班,孩子们在良好的风气、习惯下,所学知识量,其实是远远高于同龄人。比如,他们用两年的时间,扎扎实实学完了三年的初中课程。
正源小学初中的精耕细作润物细无声,不以小考、中考应试为目的,注重的是孩子们的天性发展与习惯养成,让孩子们在没有升学焦虑的环境里夯实基础,健康成长。
更何况还有独树一帜的初高中2+4学制,及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
“我是准高一的时候开始收心,开始真正意识到要努力考个好大学。”
环境决定心境。
完整地经历了2+4,也一路完整地经历过不同层次的班级,“初中的心态和准高一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从初二直升到准高一,同龄人读初三复习初中知识冲刺中考的时段里,李文焕他们不仅仅是开始学习高中教材,而且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告别了初中的稚嫩,进入了瞄准高考瞄准大学目标的高中心态。
多出一年时间积累高中知识,效果不言自明。提前一年转化出聚焦高考的高中心态,亦是弥足珍贵。于很多像李文焕一样“慢工出细活”的孩子们而言更是如此。由小学五六百名到高三前几十名的攀升之旅,哪来的一蹴而就?李文焕整整用了8年。
2+4的神奇效果,他感受至深。
说到高一的北京励志行,李文焕坦然得没有半点遗憾:“那时候我哪有资格,要年级一百多名才能去的。”
今年高考,李文焕物理类621分考取985兰州大学,排正源学校理科36名。
较之弟弟李文焕乘风破浪般的扶摇直上,姐姐李玮圆梦大学的道路一波三折,坎坷了很多。
多半是因为家里经济压力,李玮在正源读了初一之后转去了乡里的中学。
乡里中学是公办学校,9年义务教育有国家全额拨款。就近在家,日常食宿也是添双筷子的事。给家里大大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李玮在乡下初中也很是争气,高中考上了省重点耒阳一中。
2021年应届高考,李玮历史类442分距离本科线差20分。
就如当年默默地转回乡里读初中一样,她默默地去了大专,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读了一年。
命运的轨道原本是再读上两年,拿个大专文凭步入社会。但是暑假的一个电话,让李玮命运的齿轮又重新开启了正向转动。
电话是在一中读高中时要好的同学郑嘉忆打来的。
李玮读大专的这一年里,郑嘉忆到正源复读了一年提升70分考上了一本。分享喜悦的同时,同学口直心快地替李玮惋惜:“我平时成绩、去年高考成绩都没你好……”
彼时,弟弟李文焕正值高三,已经一步一个脚印攀升到了年级前几十名,985211名校近在咫尺。要好的同学选择复读改变命运,已成功逆袭一本。
读了一年大专的李玮,内心的失落与不甘呼之欲出。
毅然决然放弃已经读了一年的大专,李玮决定到正源复读。时隔六年,相隔两岁的姐弟俩在高三时再一次成了校友同学。
“我高中数学很差的,又在大专浪费一年,很多知识都没印象了。”
复读一年下来,李玮历史类474分考取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从应届线下20分提升到线上30分,从专科逆袭到二本院校。
虽然几经波折,但她还是很庆幸。毕竟,她用破釜沉舟的选择拨动了命运的齿轮,和弟弟一起把握住了这次改变人生走向的机会。
姐弟俩的故事,一定会激励更多的正源学子为了更高的目标奋勇拼搏!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