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故里 问底儒家文化——正源学校教师2017年五一“七省远征 文化寻根”之旅(六)
5月3日,晴,我们走进孔子故里,零距离接触儒家文化之根。
从泰安一路过来的当地导游小赵很热心,也很健谈,我们首先就从他的口中得知了儒家文化的许多“底细”。
他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山东籍官员赴任江南,当地一些文人以江南素乃人文荟萃之地,物华天宝之乡,便出一上联在他面前炫耀,也是想借此摸摸这位新父母官的根底,给他来一个“下马威”,其联为:
江南多山多才子多水多美女;
山东籍官员不假思索,立马对到:
山东一山一圣人一水一神药。
前者以“多”自负,后者以“独(一)”取胜:一山,即泰山,“五岳独尊”,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也好,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也罢,全得“俯首称臣”。一圣人,孔子,“至圣先师”,诗圣也好,书圣也罢,谁能赶上“至”圣。一水,黄河入海处,母亲河,百川集于此而入海。一神药,阿胶,人工补药之最。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好且多,固然佳,少而独则更可贵,更难得。
在曲阜,赵导自然讲的最多的是“孔圣人”,其中最津津乐道的又是孔圣人的出生了。孔子的老爸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个威武功高的武士,六十多岁前生了九个女儿,后来娶了一个小妾生了一个“瘸子”儿子就再没生育,十八岁的颜征在嫁给七十二岁的叔梁纥,尼山拜神,怀孕生下孔子。孔子生下来时,“眼露白、鼻漏孔、嘴漏齿、头顶四周高中间低”,被认为是个“怪胎”遭到遗弃。后来父母不忍,便去找回,这时,却看到奇异的一幕:老虎为弃儿喂奶,老鹰展翼为弃儿取暖驱赶蚊虫……这些“正史”里闪烁其词、遮遮掩掩的“秘闻”,被导游演绎得血肉丰满,讲说得头头是道,把这位“至圣先师”的老底来了个底朝天。
当然,老师们并非仅仅满足于这些“底”,这些“根”,对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也在进行反思和探讨。罗校长与赵导有一番简略的对话——
罗校长:赵导,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哪些现在还有用,哪些现在不适用?
赵导:孔子的儒家思想中,有很多现在还有用,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三千人表演的一个节目,用《论语》里面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等五句话作为主题贯穿全篇,这是有用的部分,但里面“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等则早就不合时宜了。
罗校长:孔子对妇女这么轻视,而不少女人却对他如此崇拜,不可理喻。
罗校长:孔子作为我国第一个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有哪些精华,有哪些糟粕?
赵导: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些理论还是很有效的,但他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却是不可取的,比如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本人和他的弟子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罗校长:我们正源学校也正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论,实行分层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五年考了7个北大清华生,在湖南省同类学校中绝无仅有,甚至可以与省示范高中相媲美,在全国同类学校中也不多见。不过,我们不培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我们通过社团活动、远足、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使用人才。所以正源真正做到了像毛主席所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孔府、孔庙、孔林里,老师们处处感受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乃至于对世界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体现出对这位“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自豪感,也增强了自己作为一位教师的荣耀感和责任感、使命感。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