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正源学校>> 正源快讯>> 学校新闻>>正文内容

我校教师再次主讲杜陵书院大讲坛

10月10日上午,由耒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的《国学飘香。市民讲座》杜陵书院大讲坛再次开讲,这是市民讲座第八讲,担任此次主讲的是我校教师谭小云。

宣传部副部长谢俊清主持讲座。

谭老师主讲的题目是《亲密有间  谨言慎行——处事立人话<论语>》。谭老师以社会上的离婚率不断升高、流浪儿童数量巨大、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堪忧等问题引出论题,阐明建立道德框架、学习处事立人之道的现实意义,指出家不保、民不安,国怎太平的严重后果。

接下来,谭老师从以直报怨、掌握分寸,珍惜“三情”、亲密有间,亲近邻里、宽容他人,谨言慎行、减少后悔四个方面,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或信手拈来、联系现实,详细阐述了处事立人的原则。其中《豪猪的哲学》寓言、六尺巷的典故等故事,既增强了讲座的深度,又增加了讲座的形象性、吸引力,让观众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益匪浅。

主持人谢部长总结今天的讲座接地气、讲方略、有意义。他说,谭老师的讲座,联系现实,有针对性;条分缕析,有理论性;指明途径,有指导性。

 

附:亲密有间  谨言慎行——处事立人话《论语》

 

杜陵书院大讲坛由耒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

 

宣传部副部长谢俊清主持讲座

 

谭小云老师主讲《亲密有间  谨言慎行》

 

 

 

 

 

 

 

 

 

 

 

谢部长作总结性讲话

 

【 图:谭亮 】

 

                                                    亲密有间   谨言慎行

               ———处世立人话《论语》

                       

                                                 耒阳市正源学校  谭小云

 

亚圣孟子的人心向善之说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原文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爱家人,推己及人,心中有爱,惠及社会。如此,则距社会文明不远矣!可是当下社会的现状如何呢?请先看三组数据: 

    1、一些媒体争相传播一项调研结果:“中国离婚率已超日本韩国,与新加坡同属亚洲离婚率较高的国家”。之前,一些报纸和网站也不断有诸如“广东去年近10万对人离婚”、“上海离婚人数增20倍”、“中国离婚人数将以每年二百万对的速度递增”等消息。

    2、201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石家庄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对流浪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指出:“根据我们对全国几个样本城市的抽样调查分析和测算,每年全国民政部门救助的流浪儿童总数在51万人次以上。假设实际存在的流浪儿童人数为被救助的2至3倍,那么,全国每年存在的流浪儿童人数应该在100万至150万之间”

3、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空巢留守老人近5000万,但只有 3万余家敬老院,容纳不到1000万人,5/6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老无所养,老无所依,形势严峻。

请找出关键词:离婚、流浪、空巢。

    看了以上三组数据以后,你会有什么感受呢?涉及的对象是夫妻、子女和老人。三类人都出问题了,这可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离婚、流浪、空巢,这些字眼刺人耳目,这些数据触目惊心。三类人组合起来就是家庭。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不保,民不安,国家又怎会太平?!如何善待家人,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如何创建和谐社会?细思量,齐心想,大家帮。若能如此,必将民心安,家兴旺,国富强。   

    当今社会,物质高度繁荣,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可精神贫乏却是事实。若真的出现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那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就岌岌可危了。建立道德框架,学习处世立人之道,拿起《论语》等国学经典,让世人明白处事原则和立人之本,就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了。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但有着经世不衰的魔力。 

如何立人,如何处世,我的感悟是:对亲友亲密有间,办事情谨言慎行。

    (一) 以直报怨,掌握分寸

    地球村不缺人,世界人口七十亿。一般说来,一个人一辈子,见面超万,交流成千,结交成百,好友过十。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砥砺人生,成就梦想,必须要过的关就是怎么处理好人际关系,怎样与人沟通交流。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融入社会,才能体现个人的价值。

两千多年前,一位老人,被称为“万世之圣”祖师爷,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就是万世景仰的孔丘先生。如何处世如何立人,他老人家给了我们答案。老先生特别强调做人做事要有分寸有限度,他认为,“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恕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

    孔子的回答是:“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不如用公正报答怨恨,用恩德报答恩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处世的分寸。

对于别人的怨恨、愤怒和指责,有以下三种态度和方式应对。

第一种,以德报怨。也就是说,显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结果是:助长了对方嚣张的气焰,更让自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这是忍气吞声、低三下四的做法,当然不可取。

第二种,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睚眦必报,这叫小心眼,只会把矛盾弄大。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那就错上加错了,以怨报怨的做法更不可取。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以直报怨,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现在时兴的一句话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无止的争辩上了。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孔子的态度。告诉我们,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况且,我们觉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行胜于言。有时候,越解释越糟糕,还不如不解释。“沉默是金”也许是最好的回答。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我们大家息息相关。要是大家都懂这个道理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由此看来,把握处世立人原则的第一点,就是掌握分寸,以直报怨,且报且珍惜!

   (二)珍惜“三情”,亲密有间(间:空间、距离、可以发挥的天地)

    话说珍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有时费尽心思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一想,只是“有间”与“无间”的区别!

感情有三种,即亲情、友情、爱情。亲情无私,友情纯真,爱情甜蜜。当然谁都向往。可要获得这样美好感情,就必须得珍惜好。

先说亲情。血浓于水,血脉亲情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情感。如果要你评价一下,你经历过的父子或母女之情吗?你会说一言难尽。站在子女的立场上说,父母是爱我们的,可是他们不该啥事都管着我们。那我要问,你是为人父母的,又如何与子女相处?刀子嘴豆腐心,还奏效吗?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狼爸狼妈方式管用吗?放羊式的自由成长法则还通行吗?如此等等。

关心教育子女,注意掌握三个度,即尺度,限度,热度。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关爱应该无私,但一定要有个尺度,并不能一味的宠着护着。我们应该尽到父母的职责,要求不宜过高,期望不宜过高。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曾经没有实现或是达成的愿望,就不要强加给孩子。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孩子有一定自主性和创新性。以爱的名义去压制孩子,强迫孩子,报这个培训班,参加那个培训班,必然会造成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这对孩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关爱孩子就得注意尺度,千万不能拔苗助长。

说到教育孩子的限度问题,应该警告他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原则性的事情不可犯,出格的话语不能说。

关于热度,即关爱的程度。打个比方,笼中鸟外形娇小,色彩美丽,它的叫声也很清脆,鸟的主人爱鸟胜过爱他们的孩子,可鸟儿永远飞不高。溺爱的孩子就像笼中的小鸟,飞不高长不大。由此看来,对于孩子的培养,适当放手,让他在实践中磨砺、打拼,才会茁壮成长。

谈到友情,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孔子有一个得意弟子叫子游,有追求,想当官。好啊,上几年,考公务员的人多,为了鸡犬升天而趋之若鹜。孔子得意门生子游也是这样,想混个一官半职,而后封妻荫子。他问孔子怎么跟朋友跟领导很好相处,才会把官越做越顺,越做越大。孔子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身边,但离你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我们要与领导保持一些空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重要的不是巴结讨好,不是炫耀表现,而要适时走近,注重策略,循序渐进,慢慢的让领导感受我们的好,了解我们有什么能耐、本事。更重要的是,要插柳似地让领导知道我们一直在修炼品格和忠诚无限,尽力而为了,工作成效当然也不错,那就祝贺你,前途就光明了,加薪晋级指日可待了。可见和领导保持一定距离是很重要的。

《论语》告诉我们,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要留一点分寸,留一点余地。我们耒阳有句土话,亲了(liao)亲,钱米要分。这正说明了适当的距离更能融洽亲友的关系,促进之间的感情。

当然,处理人际关系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简单说说爱情。爱情本是美丽的,但不放手,不保持距离就不行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在灯火阑珊处。让我们明白,捉捉迷藏,这份爱情来得更真,更浪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份感情虽然有些凄美,但正是因为见面机会不多,这种若即若离的感情,才显得弥足珍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爱情保鲜的秘诀。有道是久别胜新婚,距离产生美嘛。

为了说明白一下,什么样的距离才最为合适,先让我讲一则叫做《豪猪的哲学》的寓言故事。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过冬。他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好。离得稍微远些 ,互相接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呵呵,豪猪如此,人不也应该这样吗?

和亲人、朋友、恋人、领导之间的关系就应该这样,亲密有间,方能恰到好处

(三)亲近邻里,宽容他人

 我们都喜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丽风景,以及“衣冠简朴古风存”“把酒话桑麻”“小桥流水人家”乡村诗意生活。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城市化发展很快,原来的大杂院都拆了,建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这院子里头一家杀猪、挨家挨户送猪血分享的事了;没有要赶集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的方便了;没有了一家办喜事邻里帮忙端碗碟搬桌椅的盛况了;没有了过年时敲锣打鼓舞狮子龙灯的热闹情景了……很多细微末节到如今都成了美好的回忆。若是偶尔因为家长里短,有了纠纷来找长老解决。譬如说,东家母鸡飞到西家院落下蛋。西家儿子乐呵,躲着自家大人煮吃了;可东家人来气了,自家的鸡下了蛋应该归自家了,西家咋能私自占有,私自给吃了?东家当然不干。于是一场民事纠纷开始了。长老德高望重,是和事佬,评理的声音都是那样动听。这次他同样和了稀泥。说: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别说吃了你的蛋,就是吃了鸡,也只是小孩犯的错,原谅一下好了。今后啊,管他公鸡母鸡,蛋下在什么地方我管不了,谁吃了也就不管罗。在这里扯来扯去,不就是个蛋大的事么,真是“扯淡(蛋)”。估计“扯蛋扯蛋”就是这么来的。长老的一番话把两家的芥蒂就这样化解了,邻里就和谐了。

其次,我们要做懂礼节、帮助人、会宽容的好榜样。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是不能在社会及家庭立足的。不懂礼节,不懂规矩,就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可见做一个谦谦君子,非常重要。待人除了要真诚有礼,还能及时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俗语说得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周围的人打交道,摩擦甚至矛盾在所难免,就在于当事人之间有不有那种宽容的大肚量。学习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退一步海阔天空。

“六尺巷”的典故大家并不陌生,一起分享一下,体会宽容的力量。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6尺的巷子,即为现在的“六尺巷”。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远亲不如近邻”,亲近邻里,礼让宽容。邻里一家亲,才会同心建和谐
    (四)谨言慎行,减少后悔

“子曰:巧言令色。”(《论语。学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没有半点真才实学的。这句话批评的是那种夸夸其谈的人。其实有仁德之人不会浮夸,他会脚踏实地做好本分工作。孔子鼓励的是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孔子提出“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祸从口出”,没那么严重的话,起码也是“言多语失”。

    做事,应该有什么样的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孔子说:君子之所以能够立足于天下,就是因为天下没有不适合君子的生存环境,没有君子所不能做的事情,君子处世待人接物以道义为准则。遵从道义,符合礼节,就是行事的原则和标准。

为官,就更要谨言慎行了。孔子的学生子张,想在社会上担任点职务,请教老师怎么做。孔子说,这是有秘诀的。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意思是:多听别人说话,把你觉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便少过。多看别人行事,把你觉得不安的,放在一旁,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行,便少悔。说话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谋求禄仕之道就在这里面了。

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少指责、抱怨,行为时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历,做事也好,为官也好,就能成功了。“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对今天的我们还是大有用处的。

讲一个现代版的小故事吧。看是不是能印证“言寡尤,行寡悔”的道理。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这孩子拉到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跟人家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过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好不好?”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来,他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他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

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一次脾气,那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下来一根。”这孩子一想,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了让钉子减少,他也只能不断地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儿觉得真难啊,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都拔光的时候,他忽然发觉自己已经学会了克制。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说,“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

爸爸跟孩子来到了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她们身上打了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解读《论语》中的“言寡尤,行寡悔”这句话。

我们在做一件事前,要想一想后果,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复原了。我们做事要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后悔。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事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珍惜感情,宽容他人,谨言慎行,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我们每个人都要昂首向前,团结协作,张开双臂,迎向未来。与人交往,亲密有间;遇事三思,谨言慎行。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 编审:郑少君 】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