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为了一万个你健康成长——探秘湖南最大的民办中小学校耒阳市正源学校
为了一万个你健康成长
——探秘湖南最大的民办中小学校耒阳市正源学校
本报记者 余娅
□校长带领高一学生北京励志
□学校组织初一年级游麓岐峰
本报记者 余娅
题记:
6月25日,2013年湖南省高考成绩揭晓。鲜花和掌声里,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民办学校脱颖而出——耒阳正源学校理科高28班学生刘凡犁获得684分的高分(数学141分、语文115分、英语143分、理综285分),卷面分并列排在全省第一。学校其他考生的成绩同样令人欣喜:全校657人参考,一本上线169人,二本上线460人。其中高28班、29班二本上线率均为100%。
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清华大学湖南招生的梁琼麟教授来到该校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发出感慨:“一所农村民办学校,办学仅八年就能取得如此优异成绩实为‘奇迹’”。
当下,教育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学校优秀生源流失,难以培养出好学生,偏安一隅的正源学校,却如一匹黑马,以骄人的战绩打破重重壁垒,还穷孩子以春天,书写了农村教育的奇迹。为探寻奇迹背后蕴藏的故事,记者走进了他。
蔡伦故里,耒水之畔,正源学校掩映在青麓山的如画风光之中。进入校门,是一片亮丽的水榭,这里有小桥流水,有柳荫片片,学子们三五成群在假山间读书、休憩。穿过池塘往前走,视野突然开阔起来,一排长达200多米的5层教学楼映入眼帘,给人一种恢宏磅礴之感。
同样震撼人心的还有学校在全国都屈指可数的办学规模:380亩的校园,囊括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1万多名学生全部在校寄宿,吃住生活皆在学校,而其中农村孩子占70%以上,留守儿童几近一半。
分层教学,为学生量身而造
在校长办公室,我们见到了忙碌的罗湘云校长。曾经担任多年政治老师的他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是一位敢于挑战传统的改革者。
千校一面、千生一面的教育大环境下,2008年起,罗湘云开始探索分层教学。“我们利用民办教育灵活的办学机制和模式,大胆创新,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情况,实行分层教学。”
何谓分层教学?罗湘云解释,孩子们进入初中一个学期后,成绩已出现了明显的差距。通过对全体学生成绩的分析及周密的调研,学校把学生组建成清华班、奥赛班、英语班(英语不及格)、数学班(数学不及格)、基础班(语数外成绩都跟不上班)。在此基础上分层备课、授课、作业、辅导、测验,确保优生优教,“差生”重教,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努力。学校留守学生占多数,他们吃在学校生活在学校,平时很少回家,有比其他学校学生更多的在校时间。
学校把这部分时间利用起来,培优补差,实行“2+4”的教学模式,即成绩优秀的学生用2年的时间学习完初中教材,扎扎实实学习高中教材3年后,再全面复习一年。针对部分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还是实行初中3年、高中3年的模式。
2012年衡阳市理科状元,考入北京大学的正源学子潘军就是“2+4”模式的受益者。他也是一名留守学生,初三的生活对他意义非凡:“初三时学校为我们加开高中课程。初三快结束时,我们清华班参加了高一年级的数理化英竞赛,我竟然战胜高一学长获得了数学竞赛的第一名。”
分层教学并不只是时间上的调整,内容上也有诸多丰富。2011年,学校在升入准高一的三个清华班中,利用节余下来多出的一年时间,开设以《论语》为主,以《诗经》、《三国演义》以及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为辅的语文阅读课,学生们的切身体会是:《论语》的学习与高考并不冲突,反而提高了文言文的学习能力,使高考作文思想更丰满。
七年的分层教学实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学校60%以上的初中生能在两年内完成初中三年主要课程,其数理化生可提前一年开设高中课程。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更自信、更轻松,更能自如应对高考。
第二个家,给学生美味童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源学校依山傍水,满眼绿色,呼吸的空气里都有淡淡的花草气息。负责食堂工作的徐主任告诉我们,在正源,不仅能呼吸到绿色,还能吃到绿色。
学校的饮食文化有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细节:没有餐饮店,小商店也不卖吃的,也禁止学生自带牛奶饮料。
不吃外食,能靠着一日四餐获取足够的营养?去到食堂,我们的怀疑没有了,这里的食材经过了重重把关:油,一直用的金龙鱼菜籽油;米,一直吃的品牌米;面,从来都不含有添加剂。校长非常重视食品安全,严格规定谁采购的不是土鸡蛋、土鸭蛋,谁就自动下岗。
徐主任说,为保证质量,土办法也齐齐上阵:采购来的青菜,经过监督部门,学校还会检测一次:用清水泡在养着活泥鳅的水池里,因为泥鳅对农药敏感,泥鳅死了蔫了,菜就有问题。买来的猪从不马上宰杀,而是养在猪圈里,“观察”上三个月,看看健康不健康,有没有生病。
学校拥有自己的加工部,师傅们亲手制作了大量美食:优质大米生产制成名符其实的放心米粉;面粉加上土鸡蛋和白糖,就是松香可口的蛋糕;自制腊肉、腌菜、包点……舌尖上的正源,就餐总是值得期待。
在食堂,我们遇到了44岁的邝元花,她在这里工作了近七个年头。2007年,邝元花带着两个孩子从务工地广东回到耒阳老家,希望孩子在家乡读书,正源的条件吸引了她:校长答应若是两个孩子在正源就读,可以解决她的工作,邝元花留了下来。“自己洗的菜,自己做的饭,自己的孩子吃。”徐老师说,食堂300多员工,半工半陪读的家长就占了一半,校长招聘时,优先录用学生家长,一则帮他们减轻生活压力,二来增强他们工作的责任感。
眼下,纯天然绿色的食品价格不菲,但在正源,吃美食并不奢侈。学生一日四餐,不用餐票现金也不用打卡,各取所需任意吃。教师的亲友,学生家长,甚至已经毕业的学生都能免费就餐。
徐老师笑着说,去年年初三,就有孩子回到学校。因为父母在外务工,没有回乡过年,这些孩子的饮食起居没人照顾,他们宁愿来学校。只要跟校长打个招呼,学校就会安排吃住。“都说学校是第二个家,我却觉得学校就是我的家”,采访时一位学生告诉我们。
兄弟学校从四面八方过来取经,无不啧啧称奇。但正源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是校校能做。学校董事长、深圳耒阳籍企业家梁晓斌曾经明确表示,在正源学校只投入不索取。办学八年来,学校食堂不承包,不核算成本,鱼肉不限量。正是如此气魄和奉献精神,才有了正源学子的幸福生活。
丰富课余,带学生探索未知
下课时间,我们看到了一道特别的风景:学生们走到教学楼一楼大厅阅览室,轻车熟路来到心爱的书架前,打开台灯,拿出没看完的书,如痴如醉地阅读起来。开放式的图书馆面积足有半个足球场大小。路过的学生会自动保持安静,读书的学生,沉醉在知识的海洋里。阅读,已经成了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
美术老师刘老师告诉我们,阅读只是课外生活之一,学校还设有各类有趣的课程。比如很多小学生喜欢的民间剪纸课,就有老师成立独立的工作室,研发专门的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今年美术类高考,以267分获得衡阳地区专业联考第一名的何磊,就是在正源成长起来的一位艺术生。因为学校实行一体化的教学,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一所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也是系统性的。老师有很多时间观察他们,帮助他们将兴趣爱好转变成特长并在高考中获得成功。
如果说阅读和艺术润物无声,那户外活动的开展就是热闹非凡。来到小学部,正值小学部运动会,虽然年纪尚小,但孩子们在赛道上毫不示弱,晒得黝黑的脸庞透着一股子倔强。
正源学校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参加春游、夏令营等户外活动。每年一度的来回48里路的远足麓岐峰活动已经成了学校的传统项目。刚开始有些老师担心小学生走不了,可孩子们表现出人意料,几乎三年级以上所有学生都能走完全程。
一年一度的正源清华班学生北京励志行活动,已经顺利举办了四届。按照学校规定,每届清华班的前80名学生,都将免费参加北京游。虽然活动耗资巨大,但学校坚持去北京对孩子产生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学生从北京归来,更有动力发愤读书。
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出行安全,没有春游等户外活动。正源坚持认为“孩子,就要有冒险精神,敢于去未知的世界探索。学校能做的是尽量提供安全保障,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阻断孩子与世界的联系”。
正源学校拥有万余学生,每年这么多人次出行,怎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学校办公室朱主任给了我们答案:“平时,学校会定期举行安全演习,邀请武警来学校讲课,提高安全意识。而活动时我们有周密的计划、充分的准备,所有老师出动陪同。”建校八年时间,无数次出行,少则近百人,多则数千人,近至周边,远到北京,没有出过一例安全事故。学校的细致缜密,不得不让人佩服。
采访越深入,我们越明白“奇迹”的背后有什么。正如正源学校的教师誓词:“我们爱校如家,我们爱生如子,我们用我们的情感和智慧,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这所耒水畔的农村民办学校,秉承最质朴的教育理想,怀揣温暖人心的教育情怀,正以最大的教育热情,朝着打造全省最大最好的留守学生乐园的光荣梦想进发。
(本版图片均由王英林提供)
本文引用地址:http://epaper.voc.com.cn/kjxb/html/2013-06/26/content_684224.htm?div=0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