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多媒体扼杀学生创造力
【来源:新华网】
当心多媒体扼杀学生创造力
专家呼吁建立干预措施
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上课,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们的欢迎。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学生们对图像、影视越来越依赖,一些中小学的教师也对图像越来越依赖,习惯用多媒体教学,俗称“技术人”。
对此,专家呼吁,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逐步建立相关干预措施,切断学生、老师对图像的依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中小学校园“技术人”增多
前不久,华师大教育学系的几位教师去闵行区某中学听课,上课铃声响起来了,老师提着笔记本走进教室。正当老师准备上课时,突然停电了,老师的电脑不能运作了。这时,老师让学生和听课的老师暂停,等了15分钟,电源还是没有电,老师不得不走上讲台宣布道:“因为学校突然停电,今天的这节课不上了,同学们自习吧,对不起各位听课的老师。”
在昨天华师大举行的全国基础教育信息论坛上,华师大教育学系的李政涛老师回忆了自己经历的这件事情。他感叹道: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演变为“技术人”,一旦上课没有电脑、多媒体设备,就不会上课。这些老师在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课堂上,各种图片、可爱的动画形象贯穿课堂始终,丰富多彩的课件让学生开开心心地上完课。但李老师忧虑地质疑:“这样的教学效果怎样?几乎没有教师去研究过。”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盲目性,在设计课件时也应该有所选择,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使用课件。李老师认为,教师如何准确地传授知识,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都不是靠多媒体手段能独立完成的。一堂语文公开课上,老师讲解《爱莲说》课文,先放了一段短片:微风拂过碧绿的池塘,朵朵粉色的莲花摇曳生姿……随后,屏幕上罗列了这篇课文的知识要点。学生一边看“电影”,一边听老师讲解课文,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整堂课下来,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惟独少了学生们的读书声。今后,学生们看到《爱莲说》会很自然想到老师课堂上放映的图片,但他们脑海中“莲花”的形象却是千人一面的,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以弥补教师上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是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这就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奴隶”的局面。
多媒体占用学生思考时间
语文课本中有好多内容,由于学生生活空间和知识面的狭窄,以及有些语言学生不易理解,往往成为教学上的难点。而多媒体的使用,可以通过展现情景、模拟现象、叙述事实等突破课文重点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堂上过度使用多媒体也成为教学干扰因素。著名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指出,“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教师放映的多媒体课件虽然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了解课文或独自思考的时间。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讨论起来有声有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于漪老师指出,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过滥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不仅无法体现教师应有的教学基本功,而且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心理的状态,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则随着屏幕呈现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华师大的李老师指出,这种做法虽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包装,但其实质仍是“满堂灌”,对改进教学没有多大用处。更有甚者,还会被一些教师当做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练习密度的“法宝”,成为他们固守应试教育阵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成了禁锢甚至扼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现代杀手”。
建立干预依赖症措施
对于一些中小学生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患有图像依赖症,喜欢看电视、上网、看图,习惯看一些图像语言,而不喜欢看书本上的文字。学生看电视时,不需要思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大大减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昨天,华师大的李老师提出自己的设想,现在,华师大对本市的幼儿园阶段到高中阶段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首先从学校隔断学生对图像的依赖。李老师提出,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幼儿园可以使用一些插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随着年龄和年级的提升,各门学科的相关教材逐渐减少插图,让学生逐渐和图像隔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入高中后,所有的教材尽量不用或者少用插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进行理解分析。(杨玉红)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