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正源学校>> 媒体看正源>> 媒体文章>>正文内容

衡阳日报:积跬步而至千里——记衡阳市高考理科第一名获得者潘军

特约记者王小兰通讯员曾利华

潘军这个衡阳市高考理科第一名获得者是怎样炼成的?为了挖掘潘军背后的故事,记者走访了潘军曾就读的枣子小学、耒师附小、正源学校,同时专程采访了潘军本人及其亲人。

语数联赛,语文仅得61

潘军的老家在耒阳市东湖圩乡枣子村。潘军3岁时,父母便双双外出打工,只有过年时才回来一趟,日常生活都由爷爷奶奶负责照顾。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潘军的性格并不是那么活泼,但爷爷奶奶却给他提供了良好的幼年教育。潘军说,爷爷的言传身教,使他学会了朴素的做人道理,为他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

潘军爷爷曾是枣子村小学的校长。工作之余,爷爷的心思便放在了培养孙子身上。于是,潘军在学业启蒙方面走在了别的孩子前头。在枣子小学的3年,潘军一直有着令同龄人羡慕的成绩。

小学三年级快要过完时,一场意外让潘军不得不离开枣子小学。一个寻常的星期天,枣子小学突然莫名其妙倒塌。虽然孩子们因放假逃过一劫,但一些孩子却因此辍学,潘军也只能转学去了耒师附小。从潘军的数学老师谭老师那了解到,刚进附小的潘军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看起来只是一个刻苦钻研的学生,并没有天资过人的地方。直到小学毕业,他才勉强进入班级前十。2005年底,潘军参加耒阳市小学语数联赛,语文仅得了61分。

为戒网瘾被送入“正源”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潘军亦不例外。小学时,他迷上了电脑游戏,但与别的上网成瘾的孩子不一样,潘军不进网吧和游戏厅,只是惦记着伯父或同学家的电脑。而这个时候,潘军小学也就要毕业了,虽然成绩还算优秀,但在潘军的亲人们眼里,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

作为衡阳市直管的耒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一名中层干部,潘军的伯父有能力把侄子送到衡阳市任何一所重点初中。但潘军的伯父曾亲眼看到过许多优秀孩子因沉溺网络而“失足”。在考虑初中上哪所学校时,他想到了创办才一年、全封闭式全寄宿制管理的民办正源学校。通过细心的考察,权衡利弊后,潘军被送到了正源学校。

在“正源”,成绩优秀的潘军被分到了初9班。进这个班的同学有大半是耒阳市小学六年级语数联赛的获奖者。为了让这些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学校把这个在分层教学中处于最高层次的班级命名为清华班,作为正源学校探索分层教学的首块“试验田”。

清华班学生必须在初一、初二两年内学完初中三年的主要课程,这对于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无异于拔苗助长、事与愿违。但对于潘军这批在常规学习中游刃有余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却是动力。在清华班,一方面,全封闭式的管理,适度的学习压力,让潘军和他的伙伴们几乎忘记了网络;另一方面,潘军和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被全面激发,让他们切身体验到“提前抢跑”的快感。

“北京之旅”的“北大梦想”

潘军真正的蜕变,始于他的北京励志。

2008年国庆节,进入初三的潘军和同学们跟随老师参加北京励志行。古老的长城、宏伟的故宫、神秘的天坛、破败的圆明园,还有那庄严的天安门,给了这些农村孩子强有力的震撼。

一路行程伴随着导游的讲解,学生们停留于北大图书馆,走过博雅塔,漫步未名湖,油然而生的是那么一种未来的梦想。

“记得在北京大学时,同行的刘德老师问过我,想考到北大来吗?我点了点头,‘但考不考得上还得看以后,不过我会尽力的。’其实在回答刘老师的问题之前,我已经想过这个问题了。校长带我们来这儿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坚信这个目标将会伴随我走完整个高中。”这是潘军北京励志行结束后在他的游记《北京之旅》中写的一段话。

没有梦想的人生是苍白的,正是有了上北大的梦想,潘军才像振翅飞翔的雄鹰,学习上更加刻苦。当记者问起潘军在正源学校求学生涯中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时?潘军动情地说,那是去北京励志行时校长罗湘云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潘军,你要成为正源第一人,要敢打敢拼、敢为人先啊!”正是这句话,使潘军远大而又明确的目标更加坚定。

老师教诲让他放弃名校

说到老师,潘军动情地说:“是正源的老师,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鼓励我,帮助我恢复了自信;在我骄傲的时候,他们给我泼冷水,给了我压力,让我冷静下来了。我今天的成功,离不开正源的老师。”

不知从何时起,优秀学生往长沙衡阳跑,似乎已经成了耒阳的风潮。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潘军在耒师附小的同学邀他一起去长沙某知名高中读书,但潘军没有考虑就拒绝了。他说,“我要留在正源,这里有我的好老师。”

生活上,老师对潘军关爱有加。上初二那年,有一次得了重感冒,打针后刚恢复一点点又加重了病情。父母不在身边,是他的任课老师如父母一般对他百般照顾,还为他垫付了医药费。

学习上,为了改变自己做题只注重运算结果、不注重运算过程的坏习惯,数学老师、高三年级主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毛小波想了不少办法。有一次考试,毛老师故意扣了潘军4分,当潘军拿试卷问毛老师时,毛老师当即指出,这就是不写过程的后果。从此,潘军对解题过程总是写得格外详细。

思想上,老师们对潘军信心的培养也格外注重。高三第二期衡阳市第一次联考,潘军发挥失常。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时,潘军又考砸了,失去了争取省优秀学生15分高考加分的机会,这更让他的自信跌到了谷底。就在潘军低落的时候,班主任王伟荣老师开导他,从各科的优势和缺陷,讲到学习方法的改进,还有高考时的心态问题。王老师的一番话,让潘军卸掉了思想包袱。

协作精神磨练“心智”

潘军所在的班级,高20班是衡阳市优秀班集体。不过,班上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却并未造成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冷漠。相反班里一直保持着“一帮一”的传统。每次考试过后,第一名总会自觉地带最后一名,第二名带倒数第二……

此外,自主学习与交流促进也实现了有机结合。像潘军这种“尖子生”,他们的学业往往走在了课程的前头。为此,老师给了他们很大的自主权,为他们指引了学习的方向,指定了研读的资料。他们既可以去高年级班级听课,也可以随便向非自己的任课老师请教,这是正源学校开办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他们又回到了课堂,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研究。于是,班上学习的氛围浓烈起来了,良性竞争的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真可谓是深得孔夫子因材施教的真谛。从初一到高三,这个班的学生就这么一路走来。

是同学们的帮助,帮助他克服了挫折。为了高考夺魁,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备考奥赛,以寻求加分捷径。但可惜的是,他最终只获得全国二等奖,没有取得加分资格。而日常学习这边,功课落下了不少,学习环境的反复改变也让他有些不适应。但在参赛队友的鼓励和老师的帮助下,潘军顽强拼搏,马上又找回了状态。

潘军说:“在这里,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整个班级,整个学校。”就是凭这种协作精神,正源学校高20班考出了理想的成绩,全班41人,39人上一本,一本上线率高达95%。全班高考人平分590.5分,高出一本线70.5分。 600分以上的高分达18人,囊括了耒阳市理科前六名。

难舍“家”的感觉

就要远去北京了,回想起自己在正源6年时间的点点滴滴,潘军感慨万千。他感觉到,正源学校已经成为了他另一个难舍难分的家……

潘军不会忘记,高三寒假的那个正月初三,他约了同学肖煜华利用假期到学校自我补习。因为当时生活老师不在,宿舍火炉没有生火,连喝开水也成问题。这一幕,恰被晚上开车来校巡查的罗湘云校长看见。罗校长立即安排保安送来开水、牛奶、水果,还有第二天的炉火和一日四餐,令潘军和肖煜华感动不已。

谈起学校的食堂提供的福利,潘军的回忆充满感恩。他们班的学生几乎每到饭点,都要因加班学习拖延至少20分钟,最后到达食堂。这时,好吃的菜几乎被先到的同学选完了,晚到的他们只能被动地选择菜品。觉察到这种现象后,校长罗湘云亲自把关,安排食堂延长炒菜供餐时间,增加菜品,以解决加班学生吃不上好菜的难题。

潘军还告诉记者,作为一校之长,罗校长虽然很忙,但心里时刻惦记着考生,十分注重给考生各种心理暗示和无形的精神支持,而不是施压。考前考后,校长一直亲自开车送考,一直陪伴着全体高三学生,但他仅仅是向考生点头微笑,这让考生在高考中的压力大为缓解。潘军同时表示,正源学校神奇的全程团队化高考组考,也让学校高三学生感觉到高考就像月考一样寻常,让他们在精神饱满和压力减小的情况下,在高考中冲刺理想成绩。

潘军依靠自身努力,在高考中一举夺魁,这固然与他自身的勤学苦读和家庭教育无法分开。但是,一所有着超前教学理念的学校,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一个勇于担当的教师群体,一个关系融洽的良好班级,也是潘军成功考取北大的重要原因。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